“老老人”的照料,是养老服务刚需,也是许多家庭存在养老焦虑的原因所在。目前,北京共有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85.5万人,其中约有4万人入住养老机构,81.5万人选择居家养老。如何让家庭照护床位叫好又叫座?记者日前探访海淀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运营情况发现,社会化、市场化方式的家床“升级版”,越来越得到老人的认可。
故事
贴心服务送上门 点赞内容写三页
冬日的暖阳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进91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光明家,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边上,62岁的女儿陈京一笔一画地在茶几上写着什么,原来她听说记者要来,特别认真地写了满满三大页信纸,生怕漏下为家床点赞的内容。
陈京虽然和父亲都住在永定路街道三街坊社区,但两人住在不同的楼栋,今年年初88岁的母亲去世后,91岁的父亲仍旧坚持一个人住。“我也60多岁了,好多时候力不从心,大概2020年的时候,社区养老驿站跟我们说有家床服务,我父亲符合条件,我赶紧申请了评估,签了服务协议。”陈京告诉记者,家里的保洁有人帮忙干了,老爷子的头发有人上门给理了,去医院有人陪着了,给老人买的水果、牛奶等也有人给拎上楼了……
“服务清单里的项目他们管,清单外的事情他们也帮忙,特安全,特可靠,满满的幸福感!”陈京回忆,前段时间,楼下的邻居忽然找上门来,说她家的水漏到楼下了。“我们哪儿懂啊,我儿子工作忙没法请假来,着急时想起了我们的养老管家董秀艳。一个电话,她立马儿就和驿站的‘多面手’王志城来了。”
主要负责给老人理发的王志城,以前在铁路机务段工作,不仅会理发,水暖电工什么的也都很拿手。王师傅二话不说就帮忙查找漏水点,征得陈京同意后,他在水管沿线打了三个孔,很快找到了漏水点,并帮着去买了合适的管线替换上。“我特别感动,想给他们送个锦旗,就找街坊打听哪儿能做锦旗,大伙儿听了,一个一个的都说要送锦旗,结果锦旗变成了10个人联名的了!”陈京笑着告诉记者。
“低压110,高压160,老爷子,血压有点儿高啊!药坚持吃吗?”这边记者采访陈京,那边董秀艳询问老人这两天的身体情况,给老人测量血压,并叮嘱注意事项。
采访要结束的时候,陈京凑近父亲的耳朵,大声地问:“小董他们怎么样啊?”陈光明听了,直说“闺女似的”,还执着地站起来,走到茶几前,拿起纸笔,写下“亲如一家”四个字。
解读
政府保障基本 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像陈光明这样享受家床服务的“老老人”,在海淀区已经有3.7万人。记者从海淀区民政局获悉,该区自2019年开始开展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提供重度失能适老化改造补贴、服务补贴、机构运营补贴3项补贴。截至目前已有3.7万人申请并享受了养老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其中高龄独居1.8万人、轻中度失能0.4万人、重度失能1.5万人,占“老老人”的29%。今年1月至10月,海淀区家庭床位服务量达到213万人次,服务覆盖全区29个街镇、655个社区(村),有72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服务满意率超过90%。
记者发现,海淀区明确了政策行为和市场行为——政府保障基本,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高龄独居和重度失能老人每月可分别享受不超过300元、600元的无偿服务,轻、中度失能老人可按照实际发生服务费用的50%分别享受到不高于500元、900元补贴的有偿服务。这让众多养老服务机构更有动力去探索自我“造血”的市场化服务模式,让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叫好又叫座”。
模式①
按老人需求 共享专护员分时上门
中午11时30分,花园路街道塔院四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家床专护员白莲芳准时敲响了曹爷爷的家门。
曹爷爷和老伴儿住在塔院四园,子女都不在身边,两年前女儿申请了家庭照护床位服务。“老两口生活基本上能自理,就是老太太腿脚不太好,送餐、代办、陪同外出什么的,有专护员帮着照料,子女心里也踏实一些。”
老两口和专护员处熟了,也越来越接受“购买服务”的理念。老人的女儿听说驿站还推出了家床升级版“蜂窝家庭养老院”,立马儿给父母置办上了。驿站运营方、乐老汇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居家运营部负责人霍宏阳告诉记者,该“服务包”是他们在家床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升级版”——主要适用于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且需要居家专业照护服务,但不需要专护员24小时住家服务的老年人。该服务为老人提供智能化电子终端设备、24小时安全监护及应急响应保障,同时由一名专职服务人员根据老年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按需分时,提供生活照料及基本护理服务。
比如白莲芳一天会为三户老人服务,8时30分至10时30分一户,11时30分至13时30分一户,下午4时至5时还有一户。“老人的需求不同,有的需要早晨提供更换纸尿裤、协助如厕、口腔清洁、擦洗护理等服务,有的希望中午提供做饭服务,有的希望下午陪着出去遛弯,有的希望给做顿丰盛的晚饭……”
曹爷爷已经91岁,老伴儿也89岁了,他们的女儿购买了每月3500元的26天每天2小时的“蜂窝服务包”,用上老太太每月900元的中度失能补贴和老爷子每月300元的高龄自理补贴,一个月只要支付2300元就可以了。
分时共享养老服务,让老人花较少的钱就可以解决各种需求,而且服务人员虽然每天都来,但又不会住家影响老人的生活,所以很受老人欢迎。
“家床服务让我们走到了老人家里面,让老人们开始接受购买服务的理念,一部分刚需老人会觉得‘不够用’,愿意花钱享受市场化的服务。”霍宏阳介绍,顺应老人们的需求,他们开发出了居家24小时专护、蜂窝家庭养老院和乐养“服务包”。以花园路街道为例,他们在这里布局的4处养老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约330张,已经有近40位老人选择了家床“升级版”,市场化服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至70%,驿站也实现了良性运转。
模式②
家床服务“不够用” 搬来多种“服务包”
家床补贴服务用完了怎么办?家床服务“不够用”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永定路三街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驿站运营方、北京微生活家庭服务有限公司驿站运营负责人邹宇告诉记者,随着家床服务的开展,养老管家和服务员越来越多地走进老人家中,发现老人有着大量的琐碎服务需求。“一位老人叫了保洁服务,我们保洁员上门,被老人拉着聊了两个小时,老人说,她就想找人说说话!”邹宇举例说,扔垃圾、取快递、网购、搬家具,这样的琐碎小事几分钟就能解决,但却是老人生活中的痛点、难点。
去年10月,他们在永定路街道的养老服务驿站开始试点家床之外的“养老管家服务包”——老人像交物业费似的,每年缴纳399元至1800元不等的养老管家服务费,就能享受7大项50小项免费服务。这些“服务包”降低了政府养老成本,解决了“小事”没人帮、“大事”买不起的居家养老服务尴尬问题。
记者了解到,1800元的“服务包”中五花八门,比如每年免费清洗一次油烟机、空调、冰箱,每月两次免费助医,每月4次免费陪同外出购物、协助处理大件垃圾,免费为老人提供呼叫服务、网络代购、代缴水电气费、帮忙叫车……
“养老管家服务包”的推出,迅速在社区老人间“圈粉”,如今已经有100多位老人选择购买“服务包”,约占家床老人的15%,市场化运营收入已经占到约三分之一。
“大年三十给换灯泡;懒得走从5层楼往下扔钥匙,扔到2层平台上,他们搭梯子帮着捡;看病的老人回来他们帮助往楼上抬;保洁后给水池下面、卫生间门口喷防滑剂;上门服务的时候带着燃气泄漏检测仪……”89岁的“养老管家服务包”受益者崔奶奶直点赞。
“家庭照护床位的政策为养老服务驿站敲开了市场化的大门。”邹宇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试点的基础上打磨流程,为老人提供更便捷、贴心的居家养老服务。
探索
就近招护理员 让服务更精准
家床服务开展以来,对家床护理员的需求也在大增。记者采访中发现,养老服务机构在探索解决路径——就近招聘、区域共享,以便扩大家床护理员供给。
比如永定路三街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养老管家董秀艳,就是三街坊小区的居民,小区里许多老人看着她长大,她也和老人们非常熟悉,能够更精准地为他们服务。微生活公司在永定路街道的6处驿站、助餐点位的养老管家,都是就近招聘,护理员中也有七成是就近招聘,既解决了居民就业问题,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护理员队伍。
此外,微生活和乐老汇也都实现了养老护理员的共享。微生活通过区域连锁模式,共享养老护理员,由各个站点的养老管家统筹安排工作。乐老汇搭建了智慧平台,通过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护理员共享,在满足老人需求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化运营。
背景
●2019年10月,海淀区在甘家口、曙光、北下关、西三旗、青龙桥五个街道开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一期试点;
●2019年12月起,在其余街镇各选一个社区开展二期试点;
●2020年5月,出台《海淀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同年8月在全区推开;
●2022年8月,根据前期家庭照护床位落实开展情况,对标市级政策,出台《海淀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2024年9月,出台《海淀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对政策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