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看到一辆蓝色电动三轮车,宗月娥就知道饭来了。送餐员史再荣打开车门,从保温箱里取出饭盒,将饭盒送到宗月娥家中后,取回前一日的饭盒再离开。跟着史再荣,记者开始探寻这份送上门的午餐背后的幸福密码。
地处宜南山区的太华镇辖区内村庄老龄化、空巢化严重,且老年人大多居住在离镇区较远的山区。“为老助餐尤其是要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的难题,彻底打通‘最后一百米’。”太华镇人武部部长李军说。
为了让助餐真正惠及百姓,太华镇在送餐网络布局上格外用心,除了镇区百姓采用到助餐点集中用餐以外,其余8个村全采用送上门的模式。由每个村招聘成立一支专业的送餐队伍,分区域、路线包干,同时给予相应的补贴,以此保障工作的长期性。
“我经常在村里卖菜、做生意,对村里情况熟得很。”史再荣告诉记者。今年5月,桥涯村作为首批为老助餐试点率先推行。经过应聘,59岁的史再荣成为送餐员。每天上午9点半,史再荣就准时在村口等配送车。“这个月我要送67份。”史再荣说,“山区小路多,老百姓居住也比较分散,电动三轮车方便,最远的要开过去3公里左右。”
看到史再荣,80岁的董凤保立马出来接应。“要是下雨,他会送到家里放桌上。”不久前,听到周围老人吃上了镇里送的饭,董凤保便报了名想尝尝。“没想到这大食堂比我自家烧得好吃,关键还实惠。”董凤保连连夸赞。采取自费和享受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该镇70至79周岁老人自费3元;80至89周岁老人自费2元;90至99周岁老人自费1元;100周岁及以上老人由镇财政出资全额补贴。不到1小时,史再荣便完成了67份的送餐任务,他将回收来的饭盒整理好后回到村口,等配送车来取餐盘。
“保温箱、餐盒等每天都要消毒,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最关心。”镇里实施助餐服务后,董志云便负责中央厨房到村助餐点的配送。回到中央厨房,大约中午11点30分。
中央厨房设在镇敬老院,由专业养老机构九如城负责运行管理。在投入运营前,镇里投入150万元进行软硬件升级。记者在现场看到,更衣室、主食库、清洗室、配餐室等区域规划有序。“餐盘用开水烫过后在消毒柜内消毒一小时……”太华镇敬老院院长陈丽颖用手机边拍视频边介绍。“老百姓最关心卫生安全,我每天拍视频发到助餐群里,好让大家放心。”陈丽颖介绍。
厨房墙面上还张贴着餐饮原材料送货标准、原材料验货流程、员工上岗流程等规范。每天的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由专业营养师配好,提前一周发工作群后,由村工作人员转发并张贴在村告示栏里,村民有建议可随时提出。镇里定期对助餐服务进行检查督查,建立统一的老年助餐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并引入群众满意度测评,对落实执行好、监测结果优秀的村(社区)和单位进行表扬激励。
“下个月我们村用餐老人人数要翻倍了!”太华村党总支书记张国群的一通电话让陈丽颖乐呵了半天。“零投诉,百姓一致好评,这件惠民实事真正做到了百姓心里。”陈丽颖告诉记者。
如今,太华镇700多位7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吃上一份送上门的午餐。为扎实做好助餐工作,镇级与村级针对送餐、配餐等各流程还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同时打造“硒养食光”助餐品牌,让山乡老人们真正享受幸福“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