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存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钱,我用来买了保险产品,现在每年还能抵税2000多元,我觉得很合适。”在上海工作的“80后”白领小张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这是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具体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出台后,金融管理部门迅速跟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办法、个人所得税政策、养老基金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养老金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也陆续公布。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首批36个城市的试点正式启动,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如今,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已满两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居民养老规划意识明显提升。
养老话题关注度日益提升
养老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确定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意见》提出一系列旨在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不仅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养老产业的创新和成长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人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也在持续深化。
“过去,子女被视为父母晚年的主要依靠,房产则被视为稳定的资产增值和收益来源。然而,在生育率不断下降、房地产市场趋势性调整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更加可靠和专业的养老保障,养老观念正逐渐向更加多元和综合化的‘养老金防老’迈进,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成为新的选择。”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及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关研究显示,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养老观念的现代化,也表明居民对个人财务规划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障共同构筑起更为完善和稳固的养老保障体系,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更灵活的选择,也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未想过养老规划的受访者比例连续下降,从2021年的21.5%,到2022年的19.6%,再到2023年的14.2%。
“这表明随着政策宣导和市场机构宣传的加强,居民对养老规划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报告》认为。
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6000万户,而在2022年底,这一数据为1954万人,开通人数增长超过两倍。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产品共836只,其中储蓄类产品466只、基金类产品200只、保险类产品144只、理财类产品26只。
个人养老金普及仍存痛点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呈现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率加速增长的特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和养老产业发展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养老金融既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支撑力量,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个人客户的养老需求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两年来,作为制度宣贯的主阵地,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网点工作人员介绍、海报折页、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多种渠道,持续向公众宣传普及养老储备规划。
银行业不断探索新方式、新路径宣传个人养老金制度,从知识问答到情景短剧,各家银行将公众对养老规划和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问答,以生动形象、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养老金融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4)》显示,公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知晓度有提高但参与率有待提升:2023年,不了解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受访者比例从55.0%大幅下降至23.7%,近八成受访者知晓政策,但参与率仍需提升,有35.4%的受访者参加了个人养老金。
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投资者仍存在一定从众心理。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收益不够理想,是影响投资者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此外,个人养老金的产品选择较为集中和单一,半数以上产品为存款产品,且现阶段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运行尚未打通,在某家银行开户后,投资者一般仅能在开户行代理的产品中进行选择,并不能自主选择及购买所有个人养老金产品。这些问题成为个人养老金制度进一步普及的障碍。
需强化宣传、丰富投资渠道
事实上,相较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刚起步时,保险和基金公司发挥的作用已明显增强。业内专家表示,当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优势逐渐被投资者所认可,行业竞争也随之加剧,产品创新的势头将日渐强劲。
相关业内人士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两年来,已经逐步改变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的局面,如今,人们能在个人养老金产品市场看到更多种类的产品。
“金融行业要错位竞争,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群体设计个人养老金产品,实行错位竞争,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规划。”受访专家认为,优化金融供给仍是下阶段各金融机构发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重点方向。
在《金融时报》记者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追踪过程中,“不同生命周期需要不同养老规划”是经常被业内人士、专家学者提到的观点。
“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养老规划,在市场波动加剧的大环境下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进行养老规划的有效方式。”鲁政委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提到,一般而言,在初入职场的阶段,就需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养老储蓄和规划的意识,“将一部分储蓄存入自身个人养老金账户,并且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配置波动较高的产品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弹性。”
在进入成熟家庭阶段后,家庭财富积累速度加快,个人养老整体规划需要统筹未来的家庭收支、通货膨胀和资产收益情况,均衡配置相关产品,兼顾养老资金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在进入颐养天年的阶段后,可以将保障养老财产本金不受损失作为主要规划目标,投资工具需匹配现金流支出的安排,量入为出,为退休后的生活增添保障。
这也是在下一阶段,金融机构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提升投资者认知。个人养老金制度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离不开相关金融机构的宣介。要加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投资收益的改善也是业内普遍认可的提升方向。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及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相关研究中表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12月受托运营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5.44%,其中2022年降至0.33%。这一显著变化凸显了养老基金在当前经济环境中面临的投资回报压力。
个人养老金产品同样面临投资回报压力。这就需要金融机构重新审视和调整养老资产的投资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