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乐龄共享新时代 | 我的养病抗衰座右铭

  发布于2025-02-17    

民间有一句谚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生平无大病,可是在80 岁那年患了腰椎间盘突出,住院动了手术,住院一个月,回家静养,迄今已两年,我尝到了“病去如抽丝”的滋味。

拜访我的医生朋友,闲聊谈到养病抗衰时说,年老体衰,是一个自然规律。老年病中,腰椎间盘突出是慢性病,治愈疾病必然是一个长过程。更何况腰椎间盘突出病很难做到完全根除,而是时好时犯,只能争取病情相对好转,在相对好转中保持自己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首先要有恢复健康的信心,其次树立长期应对的耐心。我的医生朋友给我定下三条座右铭,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忠告。

第一条座右铭是:不把“病态”与“老态”混为一谈。“病态”是指疾病初愈,留有残余,没有完全彻底痊愈;“老态”是指生理机能衰退,体力衰弱,精神衰颓,可谓老态龙钟。须知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无病,后者那种状态,也迟早会到来。对于养病的老人来说,必须把两种状态划分清楚,区别对待,而不能混为一谈。

有的老年人当得知自己患上某种疾病时,精神面貌顿时一反常态,整日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并且从此静卧于床安心地“休养”起来。其实,这些消极的心理反应是不利于身体康复的,而渴盼早日战胜疾患所采取的静养方式,则更不符合机体运转的规律。

第二条座右铭是:治病靠医生,养病靠自己。身患慢性病,回家养病初期,我不是躺在床上发呆昏睡,就是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剧打发无聊时光,整天憋在屋子里,精神萎靡,心情沮丧,时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休息一个月,去医院做检查,病情没一点好转。

和医生朋友说起我的生活,我的医生朋友说:“你呀,太闲了,什么事都不做,人无所寄托,心情会更糟。心情不好,身体哪能好呢?在家养病,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进行适量运动,要让养病生活忙起来。是啊,虽说身患慢性病,但我一则不需卧床,二则四肢完好。我怎么能什么事都不做呢?

改变,就从第二天的作息开始!早上打太极,在音乐的柔缓润泽中,舒筋展骨,转腰抬腿,身体如花儿般慢慢绽放,身心得到了微按摩,免疫力渐渐增强。晚间散步,看看星星月亮,赏赏斑斓街景,听听戏迷唱大戏,抬抬胳膊甩甩腿,身心放松,体力一天天恢复。

第三条座右铭是:养病宜“动”不宜“静”。祖国医学对运动养生的哲理,早就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必郁”“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等,这些论述无不表明,长期卧床“静养”,不仅对病体康复无益,还会引发各种器官功能的退化乃至丧失。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加速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并可使病变部位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有利于这些组织的修复。此外,适当的运动还会增加食欲、缓解不良刺激给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令人充满生机与活力,必将对身体的康复产生积极的作用。

养病是宜“动”而不宜“静”的,除非某些危重疾病的特殊情况,一般来讲,切不可小病大养、卧床不起。有些患者遵医嘱需要卧床休息,也应在“静”中取“动”,做一些肢体和关节的床上动作,或请他人协助勤翻身、轻按摩,尽量使机体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当病情有了好转,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进行散步、做操、打拳等轻松愉快的体育锻炼,以尽早战胜疾病、恢复健康。当然,养病期间的体育活动,必须遵照强弱适度、循序渐进的准则。只要能够持之以恒、积极参与,便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养病两年,我的身心都得休整,面色也比过去要好,每次到公园晨练,从前的同事都会说我老了比过去更精神一点。这些,除了环境转换,多少也得力于我的养病座右铭,时刻都在调整我的心态。


The End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全国老年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aua@lnjk.org.cn

2050年,你正在以什么方式养老?据全国老龄办数据,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每三人就有…
了解详情
 当前,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
了解详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完善老年人…
了解详情

微信扫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