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老人眼中“好的养老服务”

  发布于2025-03-05    来源:转载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说,“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老龄、养老工作依然备受关注,很多代表委员也在努力推动工作,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获得“好的养老服务”。

在老人眼中,什么才是“好的养老服务”?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北京、天津、山东、安徽等地,深入不同的养老服务场景中,与老年人及其家属、养老服务人员拉家常、聊心声,深切感受多样化养老服务给老年群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并用一组报道展示老年人心目中的“好的养老服务”。


在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的组织下,老年人到广西北海参观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景区,享受旅居康养生活。王   阳   摄

在安徽省太湖县安吉特夕阳红休养中心,老人使用数字疗法创新产品进行膝关节康复和肌肉拉伸训练。李文辉   摄

“照顾母亲不再是孤军奋战了”

本报记者   周冉冉

“现在照顾母亲不再是孤军奋战了。”在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58岁的魏琳(化名)看着护理员将90岁高龄的母亲安顿入睡,感慨地说。从家庭照护的艰难到养老服务的专业,魏琳身后,是济南市“五床联动”养老服务模式为更多老人编织起的全生命周期守护网。

2022年夏日的某个清晨,魏琳在社区宣传栏前驻足。家庭病床、家庭养老床位等陌生词汇映入眼帘。那时,她已独自照料母亲多年,老人腿脚不好,起卧不便,洗澡、翻身、做饭、深夜照看……都让这位照护者精疲力尽。

“我妈体格比较大,每次下床我都得用力拽她起来,时间久了,我的腰也痛得直不起来。”魏琳回忆道,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第一次上门,就教了她不少科学省力的护理方式,“比如,护理员示范的环抱式搀扶法,不但保护了我的腰椎,也让我母亲感受到安全支撑。”

2024年7月,山东省民政厅联合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印发《山东省“五床联动”试点实施方案》,决定在省内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试点,构建老年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服务有序衔接的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像陈奶奶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由服务中心派专业护理团队上门,提供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的服务。比如洗澡、理发、家庭保洁、康复护理等,让老人更加舒适。”服务中心负责人于丽丽介绍,目前天桥区家庭养老床位按照每月400元标准,家庭病床按照每月30小时、每小时60元的标准提供服务。

2024年9月,母亲的一场突发疾病,让魏琳真正体会到“五床联动”的价值。

“我妈患有糖尿病,用的药原本就刺激肠胃,那几天突然就吃不下饭了,一直昏睡不醒,可把我吓坏了。”魏琳联系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立刻开启绿色通道,直通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老人昏迷且日常行动不便,我们派出一名司机接送,两名护理员抬担架、推轮椅,全程陪诊。当老人病情稳定后,又转入服务中心进行病后康复。”于丽丽说。

面对老人的突发情况,专业、安全的应对方案给了魏琳信心。“自那以后,我妈就在服务中心住下了。每天跟着护理员做拍打操,肠胃功能逐渐恢复,神志也清明起来。”对于魏琳来说,每月5000元的综合费用,包含了老人的床位费、护理费、餐费,在长期护理险的保障下,这个工薪家庭看到了可持续的照护希望。

从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的日常帮助,到机构养老床位的悉心照料,再到突发疾病时及时送医陪护,顺利入住医疗床位,都让魏琳感受到安心、放心、暖心,“我母亲入住后,有三个朋友在我的推荐下将老人送到服务中心养老。”

在于丽丽看来,“五床联动”的意义还体现在对老人全生命周期的照护。住在安宁疗护床位,肾衰竭的刘奶奶每周三次前往医院透析,护理团队全程陪同;肿瘤晚期的张大爷家中,护理员定期上门进行镇痛服务和心理疏导;昏迷数月的马阿姨床前,专业护理人员接手让她的老伴得以喘息……“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谢幕,是我们的使命。”于丽丽说。

老人与家属满意的笑脸,让“五床联动”不只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成为城市温度的真实刻度。当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济南正用系统化、人性化的解决方案,书写着“老有颐养”的时代答卷。

“这样的旅行让人省心安心放心”

本报记者   马丽萍

62岁的江敏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虽上有90岁的父母,下有上小学的孙子,但她仍然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每周至少探望父母两次,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在老年大学合唱班当助教,不过每年还是会安排三四次旅行。”

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携手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康养)开启异地旅居康养服务,先后打造了多条旅游线路,江敏参加了北京到广西北海的7日团。

“与旅行社相比,这个团特别适合老年人。”身为“旅行达人”,说起这次旅行经历,江敏赞不绝口:30人的团,10人为一组,每组都配备一名工作人员,团里还配有随行医生和旅居管家,随行医生每天监测团员的身体状况并给予用药指导,旅居管家随时随地解决行程中的问题;根据老年人的体力,行程安排特别合理,饮食选择上注重体现当地特色风味,帮助大家亲近自然,真正享受慢生活。

“这样的旅行让人省心、安心、放心,旅游资源好,服务周到,细节考虑得很周全,这是很多旅行社做不到的。”同为资深玩家,70岁的李福庆去年8月参加了北京到四川西昌、攀枝花的团。说起到现场近距离观看卫星发射的场景,李福庆仍难掩兴奋,感到此行值得。旅游大巴上备有轮椅,哪位团友走累了,能坐着轮椅看风景;哪位团友身体不适,如果随行医生解决不了,旅居管家能一对一陪同就医,这样的贴心服务让他感到安心、暖心。

在行程安排合理、服务质量好之外,旅行中建立新社交圈也是一大吸引力。江敏和李福庆都表示自己在旅行中结交了新朋友,旅行之后大家还时常联络,有时还组织线下聚会。

“质量有保障、服务有特色、价格有优惠是我们最初涉足旅居业务提出的‘三有’原则。”据中康养品牌营销部王阳介绍,为更好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在西城区政府主导下,中康养陆续与多个旅游属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共助协调资源,共同提升服务品质。每条线路在开行前都经过多轮实地踏勘,并反复确认好路线、车辆、餐饮、住宿、服务保障等环节;随团旅居管家在每次旅行结束后都及时复盘总结,吸纳团员合理建议,不断完善服务。

“作为国字号的养老集团,我们始终把老年人的权益放在第一位。”王阳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北海团返程回京有两个航班,一个是下午3点出发,晚上7点到达,另一个是晚上7点出发,次日凌晨到达。虽然两个航班费用相差很大,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及方便家属接送,中康养优先选择了黄金时段,这也是他们在交通定制中的一贯理念。

“旅居不同于常规旅行团,尤其是产品要围绕老年人的需求去设计,根据老人的喜好来调整。”据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异地康养专班负责人介绍,随着该区旅居团数量的增加,产品设计与服务也逐渐完善。例如在旅居过程中增设“旅行小课堂”,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同时老有所学;考虑到不少老年人手机叫车服务操作不熟练,西城区民政局及时向承接企业反馈,增加家门口到机场的接送服务项目。

截至目前,西城区已与天津市静海区等30个地区签订养老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启动8期“候鸟式”异地旅居康养体验团,基本形成成熟的协同机制,助力老人享受优质生活。

“智慧养老系统关键时刻能救命”

通讯员   阮梦勤

清晨六点,大别山南麓的晨雾尚未散尽,安徽省太湖县安吉特夕阳红休养中心的智能感应门就已悄然开启。

护理员赵运良手持智能终端,沿着走廊逐一查看毫米波监测仪传递的数据。一圈下来,智能终端的屏幕上提示:308房间的老人昨夜翻身次数较前日减少12次,这细微的变化被智慧养老系统自动生成了健康预警报告。赵运良走进房间,向老人询问身体状况和睡眠情况,是否感到不舒服,需不需要就医。“自从护理工作用上高科技,夜间巡房环节被省去了,我们的负担小一些,也减少了对老年人的打扰,但有情况发生时,我们马上就能发现。”赵运良说。

“智慧养老系统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个可是我的‘时光宝盒’。”李英娥(化名)摩挲着床头的呼叫器。2024年12月16日凌晨,她在房间不慎摔倒,护理站的屏幕上马上弹出红色警报。值班护理员急忙跑进老人房间,经过一系列规范的应急处置流程,直到确认李英娥无大碍,大家才放下心来。“上次的事情之后,我更放心让母亲住在休养中心了。”李英娥的儿子表示,自己时常通过手机APP查看母亲的健康数据,睡得好不好,血压血糖走势怎么样,这些情况在手机上都有直观的展示,“虽然无法陪在母亲身边,但能实时看到她的各项健康指标,我感到很踏实。”

“这些预警和警报的背后,是智慧养老系统架构起来的一套完整的生命体征监测网络。”休养中心技术总监张磊介绍,中心每位老人佩戴的智能手环集成了12项监测功能,比如智能床垫下的压力传感器能精准捕捉呼吸频率,自动分析睡眠质量,而毫米波监测仪可识别跌倒动作。

“过去养老服务只能靠人来防范不安全因素,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能提前或者即时发现老年人的安全风险。这对维护老年人安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帮助很大。”太湖县民政局养老服务和慈善事业促进股股长刘华丽介绍。近年来,太湖县试点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远程医疗、紧急呼叫等智慧便捷服务。目前,太湖县初步建起了“三级预警体系”,对于智慧养老系统提示轻度异常的情况,由护理员跟进,中度异常情况启动家庭医生随访,重度异常情况则直接呼叫120急救中心。

暮色四合,休养中心智能步道上的指引线自动亮起了浅绿色的柔光。刚吃过晚饭的李英娥来到AR互动休闲区,戴上智能眼镜跟小孙子“面对面”聊起了天。“看,奶奶的这幅机器人剪纸怎么样呀?”“奶奶剪得真好,等我长大了,我要设计更厉害的机器人。”

当科技与养老服务相遇,惊喜或将接踵而至。智慧化手段以其便捷性、高效性、互动性让养老服务的温情更加浓郁、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幸福。

“村里有了食堂,啥都解决了”

本报记者   黄   瑶

“这儿的饭可真不错,顿顿都有肉,比普通家庭的伙食都好。”今年82岁的刘俊宝(化名)向记者夸赞。2月27日临近中午,在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家食堂厨房,氤氲的水汽包裹着米浆特有的香味四散开来,备好的鸡腿、豆泡、西葫芦等食材装满了几个大盆。刘俊宝是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常客,提起助餐服务,老人直说好,“过去,我们老两口对付吃完早饭没一会儿,又开始鼓捣午饭,俩人的饭不好做,做多了吃不了,做一个菜又太单调。现在村里有了食堂,啥都解决了。”

太子务村现有常住人口2400人,外出务工青年数量较多,人口老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儿女上班后,每家只剩下一两位老人在家,凑合吃饭是常有的事。”太子务村党支部副书记齐宝忠介绍,目前全村有60周岁及以上老人超650人,80周岁及以上老人140人,特殊困难老人19人,他们普遍面临做饭吃力、吃不好饭等难题。

2022年,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成运营,集纳了老年助餐、文体娱乐、关爱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对比其他服务而言,助餐可是头等刚需。”齐宝忠说,自从村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每天都积极来就餐,都很高兴,说这个政策好。

据了解,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助餐标准为每人每餐10元,政府对老年人就餐有补贴,对助餐机构也有运营补贴,村集体对9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也有就餐补贴,所以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好吃不贵的暖心饭。齐宝忠表示,为了让老年人得实惠,食堂的人工、水电气费、场地等成本都由村集体经济补齐。2024年5月,与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毗邻的太子务村供销社正式运营。作为天津市首个村级供销合作社,其一方面通过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本村农产品销路,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也把部分营收利润注入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增强老年助餐服务的可持续性。

“这是保温送餐箱,您验下货。”某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太子务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送设备。武清区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艳逐一核对着数量和型号。“这些都是区民政局统一为助餐服务人数多、规模大、模式成熟的示范性老人家食堂购买的。”她告诉记者,2024年,区民政局为推动助餐服务升级,使用福彩公益金专项购买了适老化餐具、菜馅机、和面机、消毒柜等20余种设施设备。

“村里的老人若知道添置了这些设备,肯定开心。”齐宝忠满脸笑意地说。

中午11点多,老年人三三两两地来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饭喽!”随着一声招呼,老人们有序地来到取餐口排队打饭。记者看到,红烧鸡腿、白菜木耳爆豆腐、紫菜蛋花汤等已经在分餐区摆好,饭菜的香味溢满了老人家食堂。

“没想到老了还享福了!政府关心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刘俊宝兴奋地说。民生无小事,一餐一食总关情,老年助餐传递出的温情暖意将流淌在更多老年人的心间。

“我喜欢这里的自由”

本报记者   马丽萍

在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的下辛堡村,有一家很特别的养老院。这里入住的80多位老年人中有95%患有认知症,然而与很多养老机构不同,这里的走廊没有扶手,老人的房间里没有安装摄像头,工作人员也不用穿统一的制服,即便患有认知症,老人们也没有任何束缚,可以在整个院区自由行走。老人们在这里做手工、画画、弹琴、唱歌、跳舞,甚至举办红酒会,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这里是康语轩孙河养老院。

“我想打造一个认知症老人的家。家是没有围栏的,它呵护老人,也欢迎家属自由出入;它给予老人安全的生活,而不是以安全为借口限制他们的自由。”拥有医学博士学历的金恩京在2017年创办北京康语轩集团时,这样的理念在国内还较为超前。

早春的上午,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射进来,明亮又温暖。在一楼书吧,记者见到正在安静看书的蔡老。今年90岁的蔡老高高的个子、适中的身材,说起话来面带笑容,除了有点轻微的耳背,他对记者的提问能应答自如。记者与他聊日常生活、个人喜好、家人情况,顺畅有趣的交流中很难察觉他哪里“不对劲”。而早在2017年,蔡老就被诊断为“血管性老年痴呆”,他喜欢吃巧克力、点心、饼干,吃起来没有节制;喜欢翻抽屉、开冰箱找吃的;喜欢在公共区域到处溜达,甚至一上午能到院长办公室“巡逻”20次……

“最初,我爸只是走路有点不稳,思维、语言都没有问题。”蔡老的女儿蔡越在认知症老人家属中属于“专家型”,她在美国期间,到当地养老机构和社区照护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对认知症老人的情况及相关照料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父亲发病早期,她就带老人参与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认知症早期干预活动,虽疲于奔波,但对入住机构的需求并不迫切。然而,2018年父亲的一次走失,让蔡越和家人对寻找专业照护机构达成共识。

“金博士的很多理念与我们的诉求不谋而合。”经过多方考察和几次短期试住,蔡越在2019年下半年将父亲送到康语轩孙河养老院。她告诉记者,在随后几年里,父亲的状态保持得不错,症状没有发展得很快,身体各方面机能也还可以,她每周三天到院里参加“海马记忆工房”活动,对老人的陪伴也没有减少。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想来,在病症早期就把父亲送过来是个正确的选择。”出于对机构和团队照护的认可,蔡越又陆续将85岁的母亲和92岁的婆婆送到这里。

“即便有一天我可能没有意识,但我依然有尊严。得了认知症的老人很难,照顾认知症老人的家属更难。”从2017年创办这家机构,8年来,金恩京带领她的团队致力于挖掘老人残存的生活感知能力,秉持缓和照护理念,采用认知症非药物干预,通过建筑布局、合理饮食、康复及机能训练、小组活动等一系列整合照护方式,理念一点点落地,团队一点点磨合,让认知症老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采访当天下午,记者在书吧的小沙发上再次看到蔡老。一名探视的家属正在弹钢琴,蔡老沐浴着阳光,眯着眼睛,手指跟着音乐节奏不停弹动。看着眼前这一幕,记者脑海中浮现出蔡老说的那句话——“我喜欢这里的自由”。



The End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全国老年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aua@lnjk.org.cn

龙华已建35个长者饭堂,实现街道和“老龄化”社区全覆盖“不仅吃饭方便了,政府还有补贴,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中…
了解详情
3月3日,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
了解详情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3月28日公布的《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未来五年,银行业保…
了解详情

微信扫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