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召开2025年老龄健康工作会,会上,为2024年安宁疗护中心和老年护理中心的医疗机构进行授牌。2025年,本市将继续关注“老老人”重点人群、夯实老年健康服务支撑体系、深化医养结合服务,不少工作计划值得关注:今年全市安宁疗护床位将达到1800张,社区记忆门诊建设不少于20家,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到今年年底,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90%。
近百家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服务
回望2024年,全市老龄健康工作重点任务圆满完成。积极提升老年人的主动健康能力。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健康管理,累计筛查重点老年人16.3万人次;开展老年人“口福”项目,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口腔健康检查10万余人;在全市322个社区(村)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累计提供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3万余人次。2024年,全市老年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0%,服务老年人236.7万人次。目前已有672家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86.7%。
老年健康设施更加完善。2024年新增安宁疗护中心8家、老年护理中心11家,累计完成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20家、老年护理中心32家,实现区级“两个中心”全覆盖。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开设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从不足20家增长到近100家,开放安宁疗护床位从不足50张增长到1400余张;全市老年护理院(中心、站)从不足30家达到158家,床位近1600张。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也在进一步深化。其中,医养“握手”对接机制持续巩固。将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养老机构中65岁及以上的入住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确保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深化京津冀医养协同发展。依托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为河北环京县市65家医养结合机构提供远程协同服务。
到年底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90%
展望2025年,本市将聚焦健康老龄化,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夯实医养结合、破解发展难题。今年,本市将重点向老年人密集地区倾斜,通过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带动部分医疗机构盘活床位资源,提高床位使用率,提升老年人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的服务供给。2025年全市安宁疗护床位将达到1800张。
在提升老年人疾病诊治服务方面,今年将推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2025年底,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不低于90%。支持发展综合性老年医学特色医院,做好老年人重点病种全流程服务,着力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医院为“老老人”提供老年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复诊、送药等服务。针对“老老人”等重点人群,推进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实现有需求的老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愿签尽签。
今年本市将全面开展老年期痴呆防治行动。2025年社区记忆门诊建设不少于20家,推动区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开展老年期痴呆筛查与早期干预,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人群认知功能初筛服务率≥80%。
在加强“老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需要设置和增加老年护理床位;引导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护理院、护理站等长期护理服务机构;运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统一平台,增加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多层次医养协议合作将深化开展,今年将推动新版《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文本(参考)》,加强服务供需对接,提高协议合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辖区养老机构做到“应签尽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