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个部门印发《促进普惠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锚点——普惠养老不仅是民生保障的题中之义,也是经济新增长极。如何实现银发经济和普惠养老的协同互促?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结合政策优势,优化供需结构,升级空间载体,实现银发市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拓展服务内容和范围,促进供需结构优化
《措施》提出“进一步拓展普惠养老服务内容、供给范围”,本质要求是优化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当前,消费结构的核心矛盾是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的系统性错配。因此,拓展普惠养老服务内容,不是单纯增加财政支持扩大供给,也不完全依赖市场自发调节,而应通过构建分层供给体系实现结构性优化。
在供给端,通过分层供给体系优化市场供给能力。一是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在保障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延伸。普惠养老服务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提供价格合理、覆盖面更广的中端服务产品,也就是说,政企协同供给的普惠养老服务覆盖规模最为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填补政府兜底与市场高端服务之间的结构性供给短板,使更多老年人能够获得负担得起的专业服务。二是以普惠养老供给能力提升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养老+”产业集群。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养老产业加快与医疗、康复、智能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逐步构建起涵盖多元主体的综合性产业链。
在需求端,通过释放消费潜力推动银发市场结构优化。一方面,普惠养老服务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助力中低收入老年群体进入养老消费市场,扩展服务覆盖范围,有效激活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形成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养老消费也在逐步向多层次服务型消费转变。当基础性消费需求得到充分覆盖后,健康管理、文化教育及旅居康养等非刚性消费逐渐成为新增长极,市场需求的上升又促使更多企业进入该领域,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机制。这种从生存保障到品质追求的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推动银发经济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阶段演进。
巧妙盘活存量资产,升级银发经济空间载体
《措施》明确要求“统筹利用存量资产”,推动存量房产与农村校舍等空间载体转换为养老设施,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再利用,也能通过提升资产效能释放民生工程的经济价值,实现“低投入撬动高产出”的可持续模式。
以政策创新激活闲置资源,构建普惠养老供给体系。突破传统养老设施投入模式,政府通过“放管服”组合拳优化资源配置。一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土地性质变更、消防验收标准适配等制度性壁垒;二是构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工具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建设闲置资源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精准对接供需双方,推动养老资源的有效流动。
以市场化机制培育多元主体,打造银发经济生态圈。一是推动国有资本盘活资产,打造“公益托底+商业运营”复合型养老载体。例如,武汉长江现代物业有限公司通过“定制式”居家适老化改造、“嵌入式”颐养中心、“智慧化”服务平台等模式,正在创建5个适老化改造示范社区。二是推进区域性养老产业链重构,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招商机制。各地可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人口结构,围绕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招商,推动闲置资产向多功能养老设施转型。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提升了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形成产业联动,带动康养、文娱、智能适老设备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逐步构建起银发经济全周期产业生态。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培育可持续银发市场
《措施》指出,“公办养老机构基本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社会办普惠养老机构基本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或者通过设置参考区间等方式加强引导”。价格机制改革是平衡养老服务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的核心抓手,差异化定价策略既可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的普惠性,又能激活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形成多层次、可持续的银发经济市场生态。
以分层定价体系精准匹配供需两端。对公办养老机构实施政府指导价,聚焦失能、高龄等群体的刚性需求,以财政补贴和成本核算为基础,确保基础照护、助餐助浴等服务的普惠性供给。而市场化机构则依托参考价机制,提供康复护理、旅居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通过品质溢价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升级需求。这种分层定价逻辑可以构建起政府兜底保民生、市场提质扩消费的双轨运行机制,使养老产业兼具社会温度与经济韧性。
以价格透明度建设稳定市场主体预期。通过建立养老服务价格监测与公示机制,可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一方面,明确政府定价项目的成本构成与调整周期,避免价格僵化导致供给萎缩;另一方面,对社会机构服务价格实施备案管理,要求分级公示基础服务项目与增值服务的收费标准,防范价格虚高损害消费者权益。
以数据赋能促进资源配置动态调节。价格机制改革需与数字化治理深度融合。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化系统,政府部门可实时监测区域服务价格波动、供需缺口等数据,动态调整政府指导价覆盖范围与补贴力度。例如,针对城郊接合部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现状,可以通过价格补贴梯度设计,引导老年人向成本更优的区域分流;又如,根据智能终端采集的护理服务需求热力图,对居家上门服务实施分时定价,高峰时段适度上浮价格以激励供给增量。这种数据驱动的价格调节,能够通过市场信号引导资源跨时空优化配置,使价格机制从静态管理工具升级为动态调控系统,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与民生保障水平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