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当前,发展银发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其中,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健康、文旅等银发相关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举措密集出台,为银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政策引领和支撑。202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对发展银发经济做出全面系统部署。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去年以来,中央多部门、多地出台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技术赋能、服务下沉和资源整合,推动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品质化升级。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的实践创新也风起云涌,尤其在智慧化、社区化与医养结合等细分方向,中国进行多方面探索:创新社区嵌入式整合养老服务,如上海、杭州等多地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助餐、医疗、文娱服务到社区,满足居家养老的便利性需求;发展智慧养老平台,如北京“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独居老人安全,解决紧急救助难题;研发和推广适老化科技产品,如智能穿戴设备、护理机器人等,通过健康监测和情感交互,解决老年人康复护理、孤独陪伴等需求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普遍已经历较长的人口老龄化过程,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在其银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如,英国最早实行社区照顾制度,其代表性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主张通过社区整合照护服务,在社区内给老年人提供照料。美国的养老服务高度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两级分化。德国则利用其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通过科技赋能养老服务,大幅度降低照护成本和对人工的依赖,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日本则通过完善的“介护险”,解决老年人在长期照护中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由于中国与日本的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居住形态和老年人需求特征更为相似,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模式对中国银发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更强。
展望未来,银发经济通过激活老龄人口和备老人群的消费潜力,重构产业形态,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经济层面,银发经济有望催生医疗健康、智慧养老等万亿级新产业;在社会层面,发展银发经济能够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缓解养老保障体系压力,促进年龄友好型社会建设;在技术层面,银发经济的发展,将助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重塑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效率与人性化水平,全面提升老年人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