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老年群体的新闻屡屡登上热搜。
互联网上,一掷千金、大胆示爱,大爷大妈轻轻松松将不被看好的视频博主捧成新一代“顶流”;公园广场,身姿矫健、招式硬核,白发老者们的“大小回环”“倒挂云梯”令人叹绝……
与以往沉闷单调、保守落伍的形象不同,这届老年人显得更加活力满满,有时还很前卫。借由社交媒体的扩散效应传播,甚至自成一种风格、自带一股流量。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正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1亿,占总人口的13.50%。 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轨迹亦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和比例都已迈入“快车道”。在21世纪的前十年,老年人口规模增加4767万,比例上升3.23个百分点;在第二个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增加了8637万,比例上升5.44个百分点。 一位老人有一位老人的柴米油盐,一千位老人就有一千份的喜怒哀乐。两亿多的老年人口,持续的老龄化趋势,当然会影响到家庭、社区、社会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出于商业需求,还是因为注意力特性,这一群体关心什么、专注什么,都将更多地进入大众视野。某种程度上,购物有他们、健身有他们、打榜有他们、旅游有他们……热搜上的每一次“登榜”,就是他们生活的具体呈现。与其说这是“出圈”,不如说是他们更多“被看见”了。 这届老人不“老”,是很多人的直观印象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我国人口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7.93岁。整体而言,不同于过去“人到七十古来稀”、“过了六十弯腰驼背”等认知,如今同样年龄的老人要强健得多、矍铄得多。 具体来看,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新进入老年期的人口基本是“六零后”。也就是说,如今活跃度高的、占据大众眼球的,大多是低龄老人。这一群体呈现出相对“有钱有闲”的新队列特点。 首先,受教育水平较高。统计显示,我国60-69岁老人的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比接近两成,是70岁及以上的老人相应占比的两倍。 其次,综合劳动能力素质较高。60-69岁老年人中,近七成主要生活来源为“自己的劳动所得”与“离退休金养老金”。他们往往不依赖他人供养,有时还可以对子女进行贴补。 第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数据统计,60-69岁老年人自评健康为“健康”与“基本健康”的占比之和超过九成。 体力、脑力、财力等方面不错的续航表现,给了这些老人丰富人生的底气。除了喝茶遛鸟、含饴弄孙之外,他们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兴趣取向,合唱、乐器、戏曲、舞蹈、摄影纷纷进入选项。比如穿着旗袍走秀的“时尚奶奶团”,进行物理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无不展示着这一代老人的精神面貌。 老年人性格并非“突然改变” 生命历程理论主张,人生是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连续的序列,能力和性格的发展变化也是连续的,并不会因为经历某一个年龄点,就发生根本性变化。 进入老年时期,生活发生的变化循序渐进,个性和习惯往往会延续生命早年阶段所形成的模式。 每一位老人,都是由少年、青年、中年一步步走过来的。今天“出圈”的老年人,很可能是过去“出圈”的年轻人。他们将自少时起的行为模式一以贯之坚持到底,最终塑造了老年阶段看似独特的生活方式。与观众幽默互动的天津大爷,年轻时或许就是个幽默小伙;身怀“绝技”的健身大爷,年轻时大概就是运动达人;随“网红”K歌、穿旗袍走秀的叔叔阿姨,年轻时想必也是时尚弄潮儿。 某种程度上,老年人“出圈”,其实是“出圈人”老了。 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典型”的老年人并不存在。老年人群体内部具有较大异质性,如同青年群体一样,有人喜动有人喜静,有人幽默有人严肃,有人运动天赋高,有人思维能力强。我们尊重每位老人的性格特征与生活方式,就如同社会包容青年人自由发展一样。 随着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时间纵轴上的老年阶段会变成一个越来越漫长的生命过程。而老年期普遍会面临一定的“丧失”,如何弥补这种遗憾?主动“出圈”,不失为一种有效应对。 活动理论认为,个体积极进行社会参与,发展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活动,有利于维持身心健康。老年人更多地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始终保持与大众的联结,那样一种自信张扬、活力满满的状态,本身就是情绪的乐观表达。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人生体验还将得到进一步丰富,更多元的视野见闻、更多人的尊重与认可、一定频次的身体锻炼等等,都可以不断提高老年生活品质。同时与其他群体的良好互动,也有利于代际之间的相互了解。 如何使老年人良性“出圈” 老年人“出圈”,是好事。呵护这种“出圈”热情,是大事。在急速的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让更多人乐享“第三年龄”,及时的引导和提示很有必要。 一方面是健康素养。不同活动对体能要求各有不同,掌握一定的科普知识是健康运动的前提。尤其老年人在各方面毕竟进入了“衰退期”,风险系数更大。前段时间,“单杠大爷与孩童相撞”“盲目模仿跳水大爷的群众受伤”等新闻也偶有出现。有关部门和主体应当主动作为,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普及合理膳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应急处置等知识,引导老年人进一步强化自我保健意识。与此同时,老年人也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意识,遵守各个场馆的公共秩序规则,与其他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 另一方面是信息素养。截至2022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规模达1.53亿,占比14.3%。虽然老年网民比例逐年增高,但他们依旧是数字时代下的“弱势群体”,老年人触网经验不足,信息鉴别能力相对较差,更容易被网络诈骗、虚假信息、隐私泄露等针对。我们也应倡导家庭内部的“数字反哺”与社区之间的邻里互助,为老年人参与学习数字技术提供途径,并加大对网络中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所谓积极的老龄观、健康的老龄化,应当是看到老年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多样性,尊重每一个生命样态;应当是建立健全为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友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更是从自身做起,从人生的各个阶段做起,加强健康与物质储备,为自己的老年期提供更多保障。 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舞台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数活跃的银发身影,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行动写就:热情追梦,多大年龄都不晚。积极乐观,古稀之年也青春。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样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的人生经验,都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助力他们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资源、新财富、新能力,将收获双赢乃至多赢。 期待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提供广阔舞台,让每位老人都“将精彩进行到底”。也相信,当越来越多人迎来幸福美满的晚年,一幅最美“夕阳红”的画卷将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