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 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山区,人员居住分散、农村留守老人多。近年来,恩施州各地探索村级互助养老、农村社区“一老一小”双龄共养、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床位建设等,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走出一条农村互助养老路
眼下正是春茶产销旺季,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的熊寿斌、杨克辉等几位种茶老人却犯了难,每天采摘好的新鲜茶叶要送去5公里外的收购点售卖,他们不会开车,售卖茶叶很不方便。两河口村阳昌隆老年之家的志愿者王杰得知情况后,义务开车接送老人去收购点,解决了他们的烦恼。
白果乡自2012年建立村级互助养老模式以来,这种助老故事不胜枚举。
今年77岁的白果乡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必斗是该乡村级互助养老模式的探路人之一。2008年,张必斗从乡政府退休后,在乡文化站当了几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员。白果乡山高路远,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村里老年人多。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张必斗发现,一方面,有不少像他这样有一定专长和能力,想继续发挥余热的老人;另一方面,有不少空巢、独居需要帮助的老人。
“能不能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大家互帮互助,促进供需对接?”张必斗告诉记者,缘起于电影放映路上的发现,他有了探索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念头。
2012年,在恩施市民政局和白果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张必斗发起成立了两河口村老年协会,会员包括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乡贤等18位老人。张必斗提出开展结对互助,即会员与村里独居、高龄、空巢等老人结对子,为他们提供服务。
随着队伍的壮大,2013年,白果乡成立了老年服务中心,张必斗担任负责人。如今,白果乡形成了1个乡老年服务中心、12个村老年协会、56个村组老年之家的三级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张必斗动员未满60岁的村民做志愿者,积极参与互助服务。截至目前,全乡有242名在册会员、240名志愿者,为3000余名空巢、留守、高龄等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在互助服务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两河口村老年协会的吴永奉老人利用自己的养蜂技术专长,骑着三轮车为村里老人提供义务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养蜂技术、增加收入。油竹坪村老年协会的老党员周源锡每月为村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特困老人义务上门理发。见天坝村老年协会会长童技辉及时将一位突发疾病的空巢老人送去医院,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我们开展互助养老实践,年龄小的帮年龄大的,身体好的帮身体差的,条件好的帮条件差的,希望能让农村老人更开心、舒心、安心。”张必斗说。
探索“一老一小”双龄共养
巴东县茶店子镇店子坪社区是一个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和多个村组融合而成的农村社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店子坪社区童伴之家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相邻,此前各自为儿童和老人提供服务。
2022年1月,店子坪社区开始探索“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按照“同一屋檐下”的设计理念,对接“一老一小”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将养老服务中心与童伴之家进行空间整合、功能叠加。如今,养老服务中心门前设有羽毛球场,童伴之家门前是乒乓球台,两者中间设置了一组健身器材。老人和小孩可以一起在室外健身,也可以一起在室内做手工、玩游戏,实现代际互动和双向陪伴。
龚厚玲是店子坪社区童伴之家的“童伴妈妈”,负责社区“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服务。龚厚玲介绍,针对“一老一小”设计的文体娱乐活动主要在童伴之家开展。“我们每月会举办‘一老一小’相关主题活动,每周六组织阅读分享会,老人带着孩子一起读书,分享图书内容。在传统节日组织老人和孩子一起做元宵、粽子、月饼、灯笼等,送到高龄、独居等老人家里。”
通过“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服务探索,老人和孩子在“以老带小、以小伴老”过程中实现了共融共乐。93岁的老党员梅大成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每次到童伴之家都会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老人很有参与感,孩子们也很开心。
“我周一到周五在养老服务中心锻炼,假期带着孙女在童伴之家听讲座、做手工、玩游戏。陪伴孩子和学习知识,一举两得!”邓正桂老人说,因儿女在广东深圳打工,她在家带孙女,以前送孙女上学后就自己在家看电视,孙女放假在家玩手机。有了“一老一小”双龄共养服务后,她和孙女的生活丰富了很多。
给老人一张有“医”靠的养老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为薄弱,村民大多愿意去县医院看病,导致一些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面对这种情况,2021年,建始县业州镇卫生院瞄准农村老年人的就医、康复和养老需求,利用闲置床位建设医养中心,打造“医养一张床”,为老年人提供住院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安宁疗护等医养服务。医养服务推出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人入住,医养床位也从最初的30张增加到目前的100张。
业州镇卫生院副院长孙华萍分管医养中心工作,她介绍,中心的床位能够无缝切换至医疗模式,确保老人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医养中心提供的集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全方位照护环境,让老人在这里安心养老。
家住花坪镇的李明(化名)老人因脑梗导致肢体偏瘫,入住医养中心。医师、康复治疗师通过评估,为老人制订了个性化的综合康复和护理方案。两个月后,老人可以独立行走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医养中心给了我们惊喜,让父亲重燃生活希望,感谢你们!”老人的子女说。
医养中心开展的安宁疗护服务帮助临终老人有尊严地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业州镇的赵尊(化名)老人因肺癌晚期入住安宁疗护病房。安宁疗护团队结合药物和按摩、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非药物止痛方法,减轻了老人的疼痛感,改善了老人的睡眠和精神状态。老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表现出焦虑和恐惧。心理治疗师定期与老人沟通,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正确认识疾病和死亡,家属也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给予老人情感支持。在安宁疗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老人安详离世。团队及时为家属开展哀伤辅导,帮助家属度过了悲伤期。
“我们希望通过医养中心的服务给老人一张有‘医’靠的养老床,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孙华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