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下棋、打五禽戏、八段锦……每天清晨,在浙江省桐乡市梧桐街道杨家门社区桐城景苑小区养老驿站内外,老人们都会自发成团,开启一天的兴趣活动。
110余平方米的养老驿站内设施齐全,除了设置有乒乓球区、观影区、棋牌区外,还整齐摆放着爱心轮椅、急救药箱、爱心雨伞等应急物品,并标配着无线网络、紧急呼叫装置、智能辅助终端等设施设备。
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徐芳从驿站服务台上拿出一份桐乡市《养老驿站建设和服务规范》说,规范明确了驿站的服务内容、设施设备、人员要求等,驿站对照标准执行即可。
养老驿站是桐乡市推进标准化养老的又一创新。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不同,驿站依托小区而建,通过配齐养老服务设施,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目前,桐乡已建成92家养老驿站,日均服务超2000人次。
近年来,桐乡市围绕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打造形成具有桐乡特色的“标准化+养老”服务模式。根据“有标依标、无标制标、按标作业、按标办事”的原则,桐乡市专门组建养老服务标准化项目协调小组,先后编写完成服务通用基础、支撑保障、服务提供等总计211项标准应用范式,助力养老工作从“生活照料”向“生活品质”转型。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永久举办地,桐乡市借助大会东风,织就“互联网+”标准体系网。以乌镇智慧养老试点经验为蓝本,桐乡先后发布了《“互联网+”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内容涵盖机构、社区、居家等11大养老领域。提炼形成《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等21项地方标准规范,确保全市养老工作者对标准的准确掌握及实践应用。
2019年,桐乡市民政局和市市场监管局、梧桐街道办事处专题召开为老助餐送餐工作协调会,市民政局副局长李中参加了协调会并提出了相关工作要求会议重点讨论了桐乡市60周岁以上和80周岁高龄、空巢、低保、失能失智老人的就餐问题,并就选择配餐企业、配餐标准、布点配送等问题进行协商解决,会议要求配餐单位必须健全制度、规范经营,办妥《食品经营许可证(登记证)》和员工《健康证》;餐费及配送费将按相关规定由市财政和(镇)街道给予一定的就餐补助。盛饭、盛菜、打包、装箱……每天上午9点30分,位于桐乡市崇福镇中山公园旁的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1个多小时后,这些饭菜将被送至全镇80周岁以上、空巢、低保、失能失智四类特殊老年人家中。
临近中午,家住崇福镇崇德社区的居民沈琴娥早早地守候在家门口,没多久,送餐员张晓坤骑着电动车出现在了巷子口。“今天是红烧肉和丝瓜炒蛋,看起来就很好吃。”沈琴娥一边从张晓坤手里接过饭盒,一边笑着说。
今年91岁的沈琴娥是一名低保户。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说起这份“助餐”,沈奶奶的言语中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目前,崇福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2.98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空巢、低保、失能失智四类特殊老年人达到4105人。为了给这些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心关爱,早在2016年,崇福镇就在中山公园边上办起了“老年食堂”。
据统计,去年,崇福镇共提供“惠老助餐”10.8万人次,占桐乡全市助餐比例的60%以上。
桐乡市实施的国家级标准化项目——“互联网+”养老服务标准化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考核验收。多年来,桐乡在全市推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打造20分钟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标准化服务圈,实现全市镇街全覆盖。目前,全市“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达217家、入驻机构270余家,年服务160多万人次。民以食为天,为老年人解决日常就餐问题是提升桐乡市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今年,市民政局出台新政,将助餐、配送餐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服务功能,以体现公益性、社会化为原则,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平台,通过开办老年食堂、建设中心食堂、依托养老机构配送餐、委托有资质的社会餐饮企业配送餐、邻里助餐和“互联网+助餐”等多途径,不断解决老年人就餐需求。
为切实提升养老服务满意度,桐乡还健全监督体系,形成“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持续改进”的闭环工作机制,形成《桐乡市养老服务满意度测评报告》。目前,桐乡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满意度均在95%以上,惠及老年人2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