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为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民政部于2020年印发通知,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组织全国54个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产生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近日,记者走访江苏省相关地区,探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
社会广泛参与
精准定制服务
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项路村,77岁的村民缪大爷专门来到村委委员吴勤伟办公室道谢。
缪大爷是独居老人,享受特困供养人员待遇。近期,村里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时,发现他家中灯光昏暗,厨房、厕所中拉着插排,便联系了区“水电安全检查项目”实施方,排查电路隐患,发现存在漏电、触电风险。村委为缪大爷家启动了“微改造”,撤掉原有老化电线,按照规范要求重新布线穿管,还换上了节能灯泡。
面向缪大爷这样的困难群众,相城区探索推出“物质+服务”的社会救助模式,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提供个性化、项目化的救助服务。吴勤伟介绍,区民政局为特困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望亭镇针对特困人员、生活困难残疾人等推出“暖心洁家”项目,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每月4次的清洁照料服务。项路村则将两项服务叠加,增加上门频次,丰富服务内容,每隔一天提供卫生保洁、陪伴聊天等服务。
相城区民政局副局长顾蓉介绍,近年来,相城区围绕“救助谁”,做到主动帮扶,将救助关口前移;围绕“救什么”,做到温暖帮扶,将救助服务拓展到生活、就业、教育、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等方面;围绕“怎么救”,做到精准帮扶,开展定制式服务;围绕“谁来救”,做到立体帮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救助格局。2019年以来,相城区开展帮扶项目4600余个,受益群众近8万人次。
进行容缺审批
助力高效救助
没想到这么快就给我们办下了低保,真是雪中送炭,不然我们可能就放弃治疗了!”盐城市滨海县团结社区居民陈必华的妻子对上门回访人员说。
今年春节后,50岁的陈必华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手术治疗后住进ICU,原本不宽裕的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难。
得知情况后,社区民政专干第一时间为其申报办理低保,并且当天就办理好了。他们家除了每月可以领取2000元低保金外,陈必华的医药费也可以二次报销。
为及时解决困难群众后顾之忧,滨海县民政局于去年6月联合多部门制订《滨海县首批社会救助类服务事项信用承诺容缺审批实施方案》,对因重大疾病、灾害、事故等突发性支出在3万元以上需纳入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的困难群众,在数据未反馈之前,采取“个人信用承诺+村级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容缺审批,提高社会救助效率。
“为防止骗保发生,低保户申请应先到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审批,核对27项经济状况。”滨海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道,“实际操作中,医疗救助是从纳入低保那一天算起,而发生费用最高的时间也往往是发病初期。”
据了解,陈必华治疗费用共9.3万元,如果未纳入低保,个人需支付4万余元,纳入低保经二次报销后个人只需支付5457元。同时,该县针对低保对象实行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避免了因无钱而放弃治疗。
针对“容缺审批”可能出现的风险,滨海县民政部门对申请者经济状况等跟踪核对,若核对结果不符合办理标准且申请者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立即取消救助,并追回申请人已享受的救助资金,记入个人信用记录。滨海县民政局会同多部门配套出台了《滨海县社会救助容错免责实施暂行细则》,提出对14个方面失误偏差情形不予或免予追究相关责任,激励保护基层干部担当作为。截至目前,滨海县已办理了61例社会救助“容缺审批”,受益群众100余人次。
立足实际情况
新市民同待遇
今年63岁的老曹多年前和妻子从老家江苏省邳州市到南京打工、生活。四年前,其儿子、儿媳因意外去世。去年,老曹的孙子治疗肿瘤花费34万元。巨额的医疗费让老两口欠下10多万元债务。
南京市秦淮区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到医院慰问病情。“老曹一家户籍在徐州,并且在当地享受每月1595元的低保,我们帮他们出具说明,以便他们能及时享受低保户的医疗救助。”秦淮区民政局救助科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因老曹一家目前在南京生活,属于“急难型”困难家庭,可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临时救助待遇。
“非常感谢民政局送来及时的温暖和帮扶,让我们一家很有归属感!”当收到民政局送来的9140元救助金和价值2200元的实物救助时,老曹激动地说。
据秦淮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该区目前非本地户籍的新市民已达6万余人,占户籍人口的8%。依托户籍开展的社会救助,存在对新市民经济状况难以核查、困难程度难以界定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从2020年起,秦淮区立足“现时现地”,探索新市民救助新路径。
“对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给予临时救助,与他们在户籍地所享受的低保、特困等长期救助政策双向发力。”据秦淮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该区采取“1+4”认定办法界定生活困难:“1”就是“现时现地”,即重点依据新市民遭遇困难时,该家庭或个人当下的实际生活状况,不强调其以往的家庭情况;重点依据实际居住地进行核查救助。“4”是要符合下列困难情形之一:一是个人有收入,但半年平均收入低于南京年低保标准2倍的;二是共同来宁打工的家庭成员中有重病、残疾、未成年人、无收入老年人等特殊人员,家庭刚性支出较大的;三是发生火灾、交通、自然灾害等突发事故等,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四是个人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生活陷入困境,并对相关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