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安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养老服务“四全”发展,建设老有颐养幸福武安。
坚持“全覆盖”服务,形成“县-乡-村”养老服务体系。以“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为依托,努力实现“服务机构全覆盖、老年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功能全覆盖”,发展“智慧+养老”“数字+服务”新模式。一是提高智慧含量。引入信息化技术和智慧化管理,完善平台功能,精准录入信息,实施量身定制式、个性化、集成化养老服务,通过“服务呼叫-工单派发-电子结算”,让老年人“线上点单”实现“线下服务”。二是增加接入数量。依托平台对全市养老资源进行整合,不断增加平台养老机构接入数量,搭建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桥梁,便于百姓快速、便捷地获取养老服务商的信息。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供给,丰富服务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医疗照护、生活照料、上门送餐、家庭适老化改造等功能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质效。
坚持“全方位”发力,打造“大-中-小”养老服务机制。制定武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整合全市医养资源,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宝塔式”养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优化整合资源。优化整合全市14家乡镇敬老院资源,逐步实施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已完成11家,总床位达1650张。公办养老机构全部实行公办公营,市财政根据入住老人数量予以一定补贴,优先保障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中有入住意愿的完全失能老人的集中供养。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多元需求。先后建成4家大型民办综合养老机构,全部达到三星以上服务标准,其中康颐园达到四星级,共有床位1250张,全部实行医养结合,满足养老服务市场化、多元化需求。在城区以向日葵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1个社区日间照料服务站(点)为辐射,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便民圈,为社区老人提供基本和个性化上门服务。以村民为主体,开展合作互助。坚持“村级主办、村民互助、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建院模式,全市442个行政村建设完成幸福院(互助点),覆盖率达到88%。今年新扩建5家农村互助幸福院,为老年人开展“六助”服务。
坚持“全流程”监管,巩固“安-严-稳”养老服务基础。始终把安全运营作为养老机构的生命线,不断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树“安”的理念。严格落实养老机构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持养老服务与安全生产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落实“严”的基调。狠抓安全生产教育,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将所有养老机构纳入市消防重点监管单位,做到“无死角、无盲区”,不断加强源头治理。加大“稳”的投入。2023年,投资1000余万元,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改造提升;所有养老机构全部实行“气改电”,彻底消除燃气安全隐患;采取明厨亮灶,局主要领导不定期和老人陪餐,确保食品安全;4家民办机构增设巡更智能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值班工作人员夜间巡查能力。
坚持“全链条”发展,构建“医-养-游”养老服务格局。积极抢抓国家发展太行山康养产业、我省打造乐享河北的机遇,大力推进养老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建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好“医养融合”组合拳。整合优化卫健和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设施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合作、一体联建,在城区配套建设11家日间照料服务站,在乡村推行家庭签约、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模式,组建142支县乡村“1+1+1”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形成“多点支撑、辐射周边、全面覆盖”的空间布局。打好“生态康养”主动仗。依托武安西部500平方公里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打造桃花湾养老社区、古武当山景区康养中心、向日葵森林康养中心、京娘湖康养小镇等集“休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发展特色化康养产品。